关于中秋节起源
发布时间:2020-09-28 点击数:0
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,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,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礼制,早在《周礼》一书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词的记载。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,在中秋时节,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,观赏祭拜,寄托情怀,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,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,一直到了唐代,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,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
中秋节民俗
一、拜月:
天津民俗专家、美食评论家由国庆介绍说,作为传统节日,中秋节以象征团圆、和谐、吉祥寓意的独特文化内涵,给人以恬美温馨的心灵感受。它与春节、清明、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古为“祭月拜月、庆祝丰收”的时刻。因中秋夜月亮丰盈、月色皎洁,诗意的中国人把对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,赋予中秋节“团圆”之意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此夜,人们仰望圆月,渴望与家人团圆,所以,中秋又有了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:“团圆节”。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一块月饼圆圆满满,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,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由国庆介绍说,月饼一词和中秋关联在一起的记载出现在明朝,《宛署杂记》说,每到中秋,民间多自制面饼互相赠送,“大小不等,呼为月饼。”“红白翻毛制造精,中秋送礼遍都城。”红,即红月饼,白,是指白月饼,翻毛意指翻毛月饼。这句清代的竹枝词说明月饼在当时已相当普遍了。
除了赏圆月和吃月饼,更重要的是家人团聚、合家团圆。这一天,与家人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,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。俗话说,家和万事兴,家庭美满和睦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内核。 由国庆说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与家人团圆是每个人、每个家庭内心的期待和渴望。国庆中秋长假,为这种期待和渴望提供了便利,“团圆,不仅是中秋亘古不变的主题,更是中国人普遍的美好愿景。”
在广州、香港等地,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,树亦作竖,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。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、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,横挂在短竿中,再竖起于高杆上,高技起来,彩光闪耀,为中秋再添一景。孩子们多互相比赛,看谁竖得高,竖得多,灯彩最精巧。另外还有放天灯的,即孔明灯,用纸扎成大形的灯,灯下燃烛,热气上腾,使灯飞扬在空中,引人欢笑追逐。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。
在广西南宁一带,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,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、南瓜灯、桔子灯。所谓柚子灯,是将柚子掏空,刻出简单图案,穿上绳子,内点蜡烛即成,光芒淡雅。南瓜灯、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。虽然朴素,但制作简易,很受欢迎,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。
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,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,外糊白纱纸,内插蜡烛即成。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,也可给孩子们玩。
三、博饼
我国幅员辽阔,民族众多,中秋不仅可以赏月、尝月饼、品桂花酒,各地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。不过不管怎么过,这些风俗都寄寓了人们阖家团圆、平安喜乐的美好心愿。
博饼:相传,中秋博饼的创始人是郑成功。当年,他为一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、鼓舞士气而发明此游戏。一代代传下来,就成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。博饼时,桌上放置一个瓷碗,每人轮流抓取6个骰子,掷入碗中,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,看骰子的点数得饼。博饼过程充满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的感觉很是温馨。